首页

踩踏优美

时间:2025-05-29 19:05:54 作者: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文化峰会在北京开幕 浏览量:41236

  中新社北京4月29日电 (记者 吕少威)在早高峰打个“飞的”去上班,无人机将外卖送到阳台,乘坐载人航空器观赏城市秀丽风光……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触手可及,低空经济正蓄势腾飞。

  作为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的重要活动之一,高精尖技术产品首发会——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专场29日在北京举行,聚焦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的最新发展动态,推介相关领域最新成果,共享产业发展机遇。

  2023年底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“低空经济”并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列。2024年,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,低空经济已经成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。

  何为低空经济?中国航空研究院首席专家、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舒振杰在发言中表示,低空经济主要是指垂直高度一千米以下或者三千米以下,围绕有人或无人驾驶航空器活动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经济形态。

  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500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2026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。在国家政策推动、巨大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下,不少地区前瞻性地抢抓低空经济“风口”,积极布局未来“天空之城”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3月底,中国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达6.9万余家。截至2023年底,中国实名登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126.7万架,2023年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累计飞行2311万小时。

  舒振杰表示,目前,中国无人驾驶航空器从技术产品来说,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而在新型的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赛道,中国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产品数量上也属全球领先。

  低空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,让低空经济高效畅通地“飞起来”需哪些准备?除低空航空器制造,舒振杰还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、相关运营服务保障和法规标准制定、适航审定等。

 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,舒振杰认为,要构筑低空网络、数据中心、管控中心、低空航空器起降场等。在空域资源使用方面,应更加充分释放空域资源,建立相应的空域协调机制,量化空域资源,并充分利用。此外,还应规划好航路图以保证运行安全。

  当前,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加速拓展,各企业也纷纷“抢跑”“领跑”。如今,包括小鹏、吉利等在内的多家民营车企都在“飞行汽车”赛道中展开竞争。美团最新数据显示,美团无人机已在深圳、上海等城市11个商圈落地28条航线,配送服务覆盖办公、景区、市政公园、医疗、校园等多种场景,累计完成用户订单超25万单。

  对此,舒振杰谈到,现在的低空经济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,相关运行规则也要跟上,同时相关产业的法规标准都需制定出来。

  近年来,中国在人工智能、算力、传感器等方面发展快速。舒振杰认为,当前各方面条件已具备,中国发展低空经济“正当时”,对未来低空经济发展充满期待。(完) 【编辑:于晓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警惕!孩子出现这些症状,可能是心灵“感冒”了

北京4月23日电 (记者 邢翀)中国足球协会23日发布文件,进一步规范国际赛事备案与监管规程,明确赛事主办方应在售票前告知公众球星出场条款等内容,擅自组织、参加国际足球赛事将受处罚。

中方谈美方抛出所谓“中国产能过剩论”:包藏祸心

在构建产业知识产权协同发展机制,优化重点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方面,《若干措施》提出,要引导企业、园区等牵头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,在专利信息分析、专利导航、转化对接、投融资、专利池运营以及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组建等方面提供服务;要以实现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互通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为目标,鼓励龙头企业、科研机构、行业协会等,以知识产权利益高度关联的经营主体为基础,牵头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,推进产业链知识产权联合创造、协同运用、共同保护和集成管理;要立足全球视野,鼓励构建重点产业专利池,降低专利许可交易和技术推广成本,加大专利池建设运营的政策指导和服务力度,强化专利池产业链整体布局,促进产业有序竞争、协同发展、强链增效。

19万市民走出家门履行植树义务

“宪法的有关规定是构建整个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宪法依据,是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宪法遵循,构成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、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的宪法基础。”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宪法室主任雷建斌指出。

(两会声音)中国大洋科考首位女首席科学家:加强自主创新 助力海洋强国

此前,2023年7月19日,广东省委常委会在广州市调研并召开会议;同年8月17日,广东省委常委会在深圳市调研并召开会议;今年1月5日,广东省委常委会到汕头调研并召开会议。

中美举行第18次国防部工作会晤

“全会和《决定》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深远影响。”持续关注全会进程的美国俄勒冈州中国理事会主席蓝进说,他特别赞同旨在“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”的改革举措,认为《决定》提出的重要改革举措必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促进社会公平正义,增进人民福祉,助力实现共同富裕。他同时认为,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,必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创新力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